遇见一篇有意思的文章,或者是在购物时发现了好东西,需要分享。
不想发送链接,也许搞一个长截图是个很好的选择。
展开 >>注意:本文已经过时,点击查看文章更新(2022)
dragonite(快龙)的作者可能是个神奇宝贝的死忠粉……
Dragonite 是一个基于 UDP 的可靠传输协议,能针对高丢包与不稳定的网络极大提高传输速度。本项目有一系列基于 Dragonite 协议的应用,例如 TCP 双边加速流量转发工具与加密 SOCKS5 代理。
由于工作需要,开始正式学习使用Linux,所以【 探索Ubuntu: XXX 】系列会一直更新下去~
现在,从一台全新的Ubuntu 17.04开始吧!
每一个博客,都是作者背后对于这种事情的执念……
你的执念是什么呢……
2006年,那个时候还流行《读者》这种杂志,某一期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上的个人博客,并且列举了一些知名的站点,这些让还在读小学的我感觉热血沸腾。
我去了网吧登录了当时还没有被封锁的谷歌博客,并且在blogger下注册了一个博客。它的后台允许自己写代码,当然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些都太生涩难懂了。
后来新浪博客,百度空间,QQ空间开始多了起来,blogger站点也被持续封锁。“个人博客”这个词逐渐变得落伍了,同龄人更喜欢在QQ空间里发表自己的日记或者心情。
但是有一个个人博客,一直是我心里小小的愿望。
展开 >>电脑开着,狂野飙车跑着。
我没有点下一步,就让他一直在程序里跑着,围着虚拟的内华达,和它虚拟的风光。
像极了小时候在电玩厅里的场景,呆头呆脑小孩坐在一个没有投币的主机前,用力晃动它的方向盘。
那时候的座位太大,摆不下我小小的身体。但是灵魂会漫游到另一个世界------广袤的,能塞下我全部好奇心的世界。
渐渐地,我接触到了真正的大世界,在北京,在上海,在深圳。
而记忆中的小汽车,是否还在那片小世界里,不知疲倦地奔跑,它湛蓝的天空,它湍急地抖动,它电影般的长镜头。
小说里描绘的,诗歌里歌颂的,游戏里叙述的,当这些白日梦一日一日地远离,抽丝剥茧之后的现实生活才让我彻底地明白,“骨感的现实”这个词为什么在当年那么的火爆。如果强行要换一个更现代的词语,那就是“屌丝”,但我其实打心眼里讨厌这个词汇,更讨厌它象征意义明显的“逆袭”。
而今,借着电子竞技的东风,越来越多的游戏被资本热炒,各种新鲜的玩法和游戏背景层出不穷。这些游戏们都或多或少得带着点“逆袭”的味道。当年被称为“精神鸦片”的魔兽世界,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,当年逃课打的单机小地图,变成了一个奥运会比赛项目。
但是这些都没法和我的小汽车相比。顶着被长辈在游戏厅抓住后一顿臭骂的风险,或许才足够的惊心动魄,让人兴奋。而对比下现在,改不完的需求,看不完的原画,策划不完的背景故事,运营痕迹明显的圈钱活动。一波连一波,把自己贴上热爱、专业、成熟的标签,吹嘘自己的经验,吹嘘自己的人脉,吹嘘一切值吹的。
如此浮夸的世界,就只能看准刚刚上岸的浪花,全然无视远方下一波的潮水。
本文由站点的编辑器生成,点击这里 访问这个编辑页面。
待天色暗了些,就直直的下了楼,出门去了。
这是我抵达北京的第三周。这是座能蛊惑人心的城市,出发前,我是这么想的。
天不热,渴望的巷子里刮起了风,带着灰尘,恶滚滚地扑向我。
尽头出现了亮光,人来人往的一条胡同摆在我面前。
望不到尽头的胡同,挤满了喧天的贩卖声,若不是有这些五色十光的霓虹灯,就会有种走在古装剧的市集的错觉。
人群在互相推嚷中慢慢流动,就算停下来看看手机通知,也会遭到后边人的抗议。
那是正宗的北京强调,听起来温润又调皮。有时候房东和我讲话我能愣半天,就单纯地觉得好听,亲切。
就像武汉话老给人一种汽油浇在头上的感觉,火急火燎的。
个大绵实的樱桃像一颗颗红宝石样地堆在摊子前,在缠密的身影里时隐时现。冷面的香气勾着饥肠辘辘的食客们大排长龙。背着笔电的少年拐进水果摊旁的小屋,我举起了相机,就这么先拍了起来。
求职的不顺,或多或少让人有点怀疑自己,怀疑自己的目的。
之所以说北京能“蛊惑人心”,大概就以为整个中国的“中国梦”都在北京。
如果你想打造一艘船,别忙着号召人马,收集木材,分配工作,发号施令。你该做的是,激起人们对浩瀚海洋的渴望。
心中种种不明就里渴望,驱动着我,远离我的家乡。不管深圳也好,北京也罢,都很远,远到要纵跨大半个中国;远到要躺着看一夜的斗转星移;远到给家里打电话,都是接通之后挂断在往回打给我。
这无边际的胡同,这漫游的魂魄,在突如其来的大风里被吹散飘远。飘回我记忆的夏天,缠绵的热烈;飘回我涛涛的江水,旧居的阁楼;把每处灰尘一一拭擦,熨平她眼角的波纹;再听一次刮花的CD,再看一眼潦草的笔迹;再读一遍童年,一句一字,一字一句。
躲在错肩的人群里,被带走的灵魂俯瞰着整条胡同,游窜的人们,像井然有序的蚂蚁。
等待温柔的风,将我吹落。
本文由站点的编辑器生成,点击这里 访问这个编辑页面。
我是个喜欢猫的人,但是有一点奇怪的是,小时候的我更喜欢狗多一点,每每在路边遇上一只哈巴狗,总会试探性的和它打打招呼,而见了猫就避而远之。
直到某天的语文课上,我被点名起来朗读文章,正是老舍的《猫》 。文章中描写猫跳上桌子,给稿纸留下几串梅花印,还在花盆里摔跤,攀上花枝荡秋千。这些文字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,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,一想起这些,总会忍不住的傻乐。
当天晚上,我就在家满地打滚求老爸给我抱一只猫回来。可能就是那个时候,我对猫这种生物开始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了吧。
三月的一个稍晚的傍晚,是我和小黄、小黑和小灰的首次见面。双方进行了友好亲切的沟通,并对人猫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……等等,并没有。在我出门的时候,发现了它们,这哥仨躺在一个装牛奶的旧纸盒里,身下垫了一件秋衣,互相依偎在一起,正在呼呼大睡。
一时间,我有点不知所措,因为它们太小了,耳朵耷拉着没立起来,每一只都只有一个手掌那么大。我骑着单车奔向一个也在养猫的朋友家,找他拿了点幼猫猫粮和牛奶。
回到家里,隔着大门就能听到三只小奶猫的三重奏,真的特别能叫唤。从我妈的化妆品里找了个干净的注射器,准备试试给它们喝牛奶。经过了漫长的两个多小时,每只猫被灌下去两管子的牛奶,然而漏在地上的奶却比喝下去的还要多。我把它们又放回纸盒子里,不一会就安安静静地了。滴在它们身上的奶干了,散发出淡淡的奶油味。
忽然我就想到一个词——“奶猫”,这个词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诞生的呢,专门来形容幼猫身上散发出的牛奶味,多么可爱的一个词呀。
养奶猫很辛苦,特别是三只同时养的时候。早晨要比平时早一个小时起床,偶尔你也会想要偷懒赖个床,但是这种如意算盘从来都不会得逞。三只小奶猫比闹钟还要准时,到了点就会骚动起来,其中属小黑的叫声最为洪亮,这个时候,就要把它们拿毛巾包起来,把奶嘴塞到它们口中,看着它迫不及待地吮吸。
满月之后,长得比较壯的小黄和小黑先后被邻居们抱走了。
剩下一只小灰,比另外两只消瘦不少,也不爱叫唤,自然没人看得上它。
于是,小灰就留在我身边了。
小灰是只狸花猫,黑白相间的条纹从脖子延伸到后背,肚子上的却淡了许多,像是褪色了一样。它鼻尖和嘴角处有一块的小墨点,一开始我还以为那是一小块脏东西。头顶上的毛灰灰的,低头看下去,就会看到它虎头虎脑的望着你,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转个不停。
细致照料下,小灰开始突飞猛进的成长。幼猫猫粮取代了小奶瓶,椅子取代了纸盒子。除了偶尔走不稳爱摔跤,还偶尔叫唤想要喝喝奶以外,它越来越像只大猫了。
小灰前世也许是只兔子,因为他有不止一个窝。好几次我去找他,却发现他不在原来的位置,我会大声地喊他,并且会自言自语地说:“诶,我猫呢?”。不过他过一会就会出现了,睡眼朦胧地看着你,像再问:“我在这,干嘛呢?”。有一次我没有喊他,而是直接把他的碗拿起来用筷子敲了敲,就看到它从窗帘后面探出了小灰脑袋。
天气热起来之后,小灰也两个月大了,给他用了驱虫的体外喷雾后,整只猫都变得臭臭的。我对他说:“咱不能老这么臭吧,会被别的猫笑话的”。他以为我还逗他玩呐,嘴巴还微微张着,拿小爪子在空中一直比划着“拳头”。于是我擅自做主,决定给他洗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澡。进到浴室之后,整只猫突然就怂了起来,身体僵直,眼神凝重。和后来他跑出去,被车撞到之后一样,嘴巴半张着,暗红色的液体顺着僵硬的四肢淌了一地。
我总会想到他,每次当我躺在床上,听到窗帘被风吹动的声音,总是期待他会不会在下一秒出现,露出他的小尾巴,左右摇摆。在养猫之前,我总以为我喜欢的是这一种动物,直到我饲养小灰之后,我才发现,我是在和他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,这种联系让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羁绊,责任,和其他复杂的感情。
不只是小灰,小时候在学校门口买的金鱼,高中时最好的死党,曾经爱过我和我爱过的人,地铁上陪我一路谈笑风生的陌路人。在某一刻之后,突然就不再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,他们变成我生命里的浅浅的痕迹,变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回忆。
我仍然是一个喜欢猫的普通人,但是我可能不会在养猫了。很有可能发生的是,我看到了一只和小灰长得很像的猫,会仔细地检查它的鼻子,它的花纹,然后一边抚摸它一边自言自语的说:“你才不是小灰呢”。
本文由站点的编辑器生成,点击这里 访问这个编辑页面。
2006年,那个时候还流行《读者》这种杂志,某一期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上的个人博客,并且列举了一些知名的站点,这些让还在读小学的我感觉热血沸腾。
我去了网吧登录了当时还没有被封锁的谷歌博客,并且在blogger下注册了一个博客。它的后台允许自己写代码,当然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更本都看不懂。
后来新浪博客,百度空间,QQ空间开始多了起来,blogger站点也被持续封锁。“个人博客”这个词逐渐变得落伍了,同龄人更喜欢在QQ空间里发表自己的日记或者心情。
但是有一个博客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小小的愿望,终于在2014年,我搭建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。当时的我还在一家民营出版社做实习生。每天忙于图书校对和各种线下活动中,面对的最多的是一摞又一摞的厚重的书和活动计划。偶然的机会让我了解到网络空间和域名注册,于是搭建了第一个站点,虽然它及其简陋,整个主页就只由一张图片组成,况且那时的我还不懂任何编程语言,所以这个站点仅仅持续了2天就迅速的被我遗忘了。
现在我终于懂了那句话,“你必须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”。所有你看起来很流畅的动画效果,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信息传输系统,都建立在一整套复杂庞大的机制底下。少了某一个关键的螺丝,可能就会让整个结果都分崩离析。
两年的代码学习过程,让我了解到程序们的前世今生。不管是今天存在于我们的手机、平板、智能电视上的APP,还是微信小程序,或者是一个网站,一个系统。他们的运作方式都及其相似。
如果通过经典的MVC理论来看待这些程序,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们相似的地方。
M(model):模型,或者是数据原形。现在很流行的“大数据”,就是大牛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原形,获取某个通用的信息。
V(views): 视图,或者是用户交互界面。俗语曰:“人靠衣装马靠鞍”,一个好的程序也应该有一套好的UI。
C(control):控制器,或者逻辑层。这一部分用来协调用户和程序之间的关系,如:对用户的行为做出反应,对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的数据,对数据进行处理,进行数据传输等等。这一部分通常是程序是否稳定可信的关键。
驱动猫
Evink.me最早使用经典的Spring+mybatis+struts2 作为它的驱动器,并且使用了ZK框架作为它的View层。这么做显然有很大的好处,例如开发方便,只需将精力集中于Java代码上,不需要写Html或者css或者js,它将View视图全部交给了java。利用强大的Spring和mybaties,非常容易就能写出一个站点。但缺点也非常明显,ZK框架方便开发之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,由于使用纯Java代码,每次发生用户事件,都必须像服务器做出一次请求。就连文字变色这种简单的操作也是,如果请求过于频繁,会让我的小服务不时地宕机。另一方面,tomcat消耗了巨大的资源来驱动站点,如果想在服务器端运行其他的程序,还得看这只猫的脸色行事。
几次宕机事件后,ZK框架被我放弃了。使用Html/CSS/Javascript来代替zul页面和它的java控制器,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。比照经典的MVC理论,我将这三者联系为结构、渲染和逻辑的关系。并在此基础上,将tomcat仅作为单纯的驱动器,提供数据处理和资源处理服务。于是就变成了:
html : 结构提供者
css : 界面渲染者
javascript : 逻辑控制者
tomcat : 数据控制者
通过对站点的结构改良,响应速度提升了许多。然而对面服务器端仍然拥挤的空间,我仍想找到一个更轻量的驱动器用以替代这只臃肿的大猫。
为什么是node
Node是最近两年很火的服务器驱动器,提起它会想到许多的关键词,诸如:非阻塞式I/O模型、事件驱动、RESTful路由风格、json、函数式编程等等。它是由脚本语言javascript进化而来,继承了javascript的优点,并且为松散的javascript创造了统一的规则。但是当时php的各种已经优化过的博客框架如wordexpress,给了我很大的吸引力。甚至连后台都有,这才是真正的简单·快捷·方便嘛!而且php经过多年的历练,自身的框架并不比java要少,这也是我想要选择php的原因。但是node.js作为数据控制者,能完美无缝的贴合前端控制器,让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它。
确定node作为站点驱动器后,自然而然就将对javascript更友好的mongodb取代mysql用以存储数据。于是,最终的效果就变成了:
html : 结构提供者
css : 界面渲染者
javascript : 逻辑控制者
node : 数据控制者
其他部分
站点中的大部分 图片/图标 都使用Photoshop /Illustration 制作,某些icon来自easyicon
tag:
缺失模块。
1、请确保node版本大于6.2
2、在博客根目录(注意不是yilia根目录)执行以下命令:
npm i hexo-generator-json-content --save
3、在根目录_config.yml里添加配置:
jsonContent: meta: false pages: false posts: title: true date: true path: true text: false raw: false content: false slug: false updated: false comments: false link: false permalink: false excerpt: false categories: false tags: true